The annual LGBT Pride Parade in Taiwan is the largest LGBT parade in Asian. This year, the parade calls attention to LGBT diversity. However, the media's attention clearly focuses on nudity and cross-dressing, like whoever attended all dressed in that way. This journalist hunt for sensuality and novelty leads the discussion from embracing diversity to the debate of "good" social customs. Of course, the debate itself involves critical thinking on both sides. But, sensual news reports obviously defocus the awareness of diversity and equality by showing audiences only a single aspect in the LGBT community. To reverse this, we have to think: what's the purpose to make a certain news sensual? What has been neglected in the discussion if people only focus on sensual excitement? I believe these questions are all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rrent social issues and media ecology in Taiwan. It's not just LGBT right, it's civil right and human right - the right for everyone to live according to their free will, protected by law.
2014/10/ 25是一年一度的台灣同志大遊行,也是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 ,今年的主題是「擁抱性/ 別認同差異」。一如以往的,媒體又再度將鏡頭聚焦於裸露與 變裝,好像所有參加遊行的人都如此妖嬌豔妝一般,於是新 聞下的討論,又導向了破壞善良風俗、訴求失焦等辯論。當 然,這樣的討論絕對是公民進行批判思考、溝通交流的必經 過程;然而,獵奇、偏見式的新聞報導,卻也容易第一時間 就將「擁抱性/ 別認同差異」的焦點給模糊——如果鏡頭從頭到尾只聚焦在同 志社群中的一個面向,而不呈現其他的觀點與考量,諸如與 任何人無異卻備受誤解的愛、應得的法律平等保障、受到壓 迫的現實等等,好像同志整天只會以異於平常的裝扮來吸引 目光和鏡頭一般(請注意,扮裝對沒有任何不對的地方,那 是人們表達自我其中一個面向的方式,無論是萬聖節、嘉年 華、或是你日常生活的裝扮,都是人們所選擇在不同場合時 想要「呈現在他人面前的某種形象」,人人的選擇不同,有 人喜歡低調,有人喜歡專業,有人喜歡性感,有人喜歡喜慶 感,有人喜歡和別人一樣,各種選擇都沒有什麼不好的,只 是個人的喜好和心情而已)。
與其讓主流大眾媒體操縱、決定議題的走向,就像台灣其他 的各種新聞一樣,近年來所興起的公民媒體就是一種制衡的 力量:我們必須反思——主流媒體將某些新聞感官化、訴諸 感官刺激、情緒性發洩的目的是什麼?這樣的媒體報導方向 下所引導出來的討論,忽略了什麼更應迫切受到大眾關心與 討論的議題?主流媒體不僅是在同志議題上,在食安議題, 各種政策的議題都是以同樣的邏輯在操控,模糊討論真正的 焦點,畢竟,和理性地討論每一個政策的優失利弊與背後龐 大的正經社會文化脈絡相比,給出一個感官或情緒的刺激, 讓人訴諸情感發洩不滿、而不管持不同意見者是否能以理支 持自己的論調,後者顯然容易多了;理盲,就是這樣一步步 在感官與情緒的轟炸與麻木下塑造出來的。但愛呢?安心生 活的基本權利呢?能夠留給下一代的良好環境呢?我們真的 要這樣在媒體與政客的操弄下把一切拱手讓人嗎?
因為有愛,所以不忍心見其陷落。這不僅是同志權,這是公 民權、是人權——人人都應有在法律保護下一句自己自由意 志而生活的權利。
2014/10/
與其讓主流大眾媒體操縱、決定議題的走向,就像台灣其他
因為有愛,所以不忍心見其陷落。這不僅是同志權,這是公
PS. 在台灣,大多數激烈反同運人士多由各宗教人士所組成,其中基督教是為主要的一宗,這篇教堂裡沒跟你說的事,帶我們由基督教婚姻的歷史看現今的婚姻制度背後的歷史脈絡:護家盟所堅持的一夫一妻婚姻制,並由此推廣至「孝道可以生孩子」之說,顯然是個邏輯上與歷史脈絡上的跳針與謬誤:現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與道德指標(同時也是反同運人士所堅守的指標)是由西方傳入的,把這樣的婚姻制與華人傳統之孝道混為一談,顯然突顯出對所持論點之生成脈絡不甚了解,真要說華人傳統婚姻制,那可是一夫多妻制,而非西方引進之一夫一妻制,但怎麼卻沒有看見護家盟跳指責某有錢的名人把他的三妻四妾放進同一個屋簷下(這不是雙重標準是什麼?);另外,「孝道」跟生孩子有什麼關係?真的能生孩子的,是精子跟卵子的結合,是女人辛苦懷胎最後使勁吃奶力氣,通過「陰道」生下來的,跟孝道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真的說結婚是為了要盡孝生小孩,或是生小孩才能讓爸爸媽媽開心(天哪這些邏輯謬誤與綁架我實在差點寫不下來),那麼思考一下能夠多生小孩的制度,不是應該是一妻多夫,或是多夫多妻嗎?畢竟播種的人多,受孕程度高,照顧者多,小孩生下來更能受到多方妥善的照顧嘛!我這麼說,應該很多堅守所謂約定成俗「道德指標」的人都快崩潰了吧?但正是這樣,所以我們更能清楚地看到這些「道德指標」成型的過程所為為何,以及它是否合乎人權。和所有其他的議題一樣,現行社會道德指標或是社會文化結構都有其歷史的脈絡,無法深入的理解、並且站在人道的立場分析當時的背景與成因,借此觀照當代的社會議題,而只是架空這些概念、流於情緒性的針鋒往來,反同運人士不僅忽視了自己的觀點是混合了各種不同文化的概念,在邏輯上本身就有許多自相衝突之處,還執著自己都還沒理清、自相矛盾卻又避而不談的概念,模棱兩可的在世人面前大張旗鼓地反對,理性的探討,我想不會是這樣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