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Inspir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Inspira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LA Art Walk


Thursday night Art Walk in downtown Los Angeles - The Last Bookstore in LA is sooo fun! But I gotta say the Dumbo Art Festival in New York has a grander scale and much more varieties in terms of art forms, creativity, quantity and quality :p




這週每天晚上行程都滿滿滿...星期天跳舞五小時,週一到週五白天念書,星期一晚上去Divo Milonga,星期二跳舞課,星期三本來有跳舞課不過適逢生理期所以休息一天,星期四去了洛杉磯的藝術展,星期五幫朋友辦Farewell Party Milonga,星期六OC Fair,星期天衝浪...,只能說,非常的充實!。




星期四去LA的Art Walk,和紐約布魯克林的Dumbo Art Festival有點像,他們利用市區廢棄的工廠、商家、銀行等等的大樓空間,改建成藝廊或藝術工作室,每年的某個時期開放給市民參觀,展出各種不同的藝術作品。這時候來自洛杉磯各地區的人們就會傾巢而出,晚上九點十點街上還是滿滿的人潮,在街頭藝廊工作室間參觀遊蕩,十分有趣。






不過老實說,LA和紐約的藝術展比起來,無論是藝術作品的數量、品質、種類、形式、還有創造性,都還是差了一大截耶;這次在LA看的藝術形態,大部份都還是畫作居多,但以前在紐約看的展,無論是畫作、手工藝、雕塑、異材質作品、燈光藝術、裝置藝術、街頭藝術、空間設計、各種你想得到、想不到的藝術形式都有;而相較之下,LA的藝術展竟然商業化的多,多的是可以買回家的小畫小物,這點看來,果然很符合我對這兩個城市的看法,一個就是藝文中心,一個是商業化大城,這...就是我比較喜歡東岸的原因哪~~~~






圖中是The Last Bookstore書店的二樓佈置,用書搭出來的觀景窗與隧道,還挺有意思的!









(書店二樓除了有書的隧道之外,還有以顏色來分類的一元書區)








當然不是說紐約的藝術展就沒有商業化,只不過程度還是差很多,紐約展出的更多是為藝術而藝術的前衛作品,不管是你看都看不懂的,或是靠~這種東西真的會有人買來放在家裡嘛,還是哇賽怎麼有人腦袋是這樣運作的啊,這種創造力與突破性,才是藝術展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吧,否則我去古玩奇店找有趣的商品就好了,來看藝術展做什麼?只能說...LA的藝術展,還挺努力地在融入大眾生活、討好大眾口味的。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Breaking Through

        星期二、星期三連上兩堂一對一的舞蹈課,星期四上瑜伽課、還看了許多現代舞的影片,星期五練Tango,星期六休息一天,卻連躺在床上、腦子裡想的都是舞蹈的動作,手腳都會忍不住揮舞起來,於是,輪到了星期天上團體舞蹈課的時間。一如之前的練習,一樣的方式,卻有顯著的進步,經過了一周的訓練,我感覺心思與感知都拓展的不少,身體也比上一周柔軟一些,看來每日的訓練還是有一定的成效。

        跳舞就像在海上航行帆船一般:身體,就是那艘帆船,而音樂,就是帶動帆船與波浪的那陣風;當風狂暴時,帆船得順風揮舞,當風溫柔時,船過水面輕輕劃開一道水路,聆聽音樂,就像昂首船頭、感受風向與力度,調整身體的幅度、欲釋放的力道,屏息,等待那陣風帶你航向未知的境界,如此,無論什麼樣的音樂,都有辦法掌控它所帶給你的動力,並且帶出一場精彩的旅程。

        於是,想好一個角色吧,在開始舞蹈之前,感受自己這一支舞想要飾演什麼樣的角色,他的個性是什麼:他狂放嗎?憤怒嗎?內斂嗎?搖擺嗎?他在這支舞之中所表現的主題是什麼:是與對方的初次相遇嗎?是夏日午後的慵懶閒適,或是深秋暗夜的一刻激情嗎?是急欲擺脫對方糾纏卻又無法割捨嗎?是欲擒故縱、又抑或含情脈脈?在每一個迴轉的瞬間、指尖延伸之處,展現角色的個性,而舞蹈的過程中,角色甚至可以改變性格;用一首歌的時間,講一個故事,一段愛恨糾纏,一頁人生歷史——以舞蹈和觀眾訴說,舞者和觀眾所共同擁有的、最親密的生命記憶。

        有了這樣的領略與揣摩,舞者才能把自己的身心放進這個角色之中,進而表演出角色真正的苦澀與歡愉,而private lesson中的每一個exercise,都是為了突破自我本身與角色之間的隔閡,試想,若是舞者/演員對於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例如說,一個風流放蕩、為社會所不容的男/女人)有所顧忌,甚至是帶有道德批判的眼光,舞者又怎麼可能表現出這個角色的風情萬種、愛恨情仇,甚至是內心糾結呢?戲劇、舞蹈、文學本是同一家,寫到這裡,突然發現從事文學批評,就和藝術創作是同一種理念,從事文學批評,我們必須深入文本,探索角色或事件背後的歷史因素、社會成因,而非對角色進行道德審判,同樣的;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藝術家所欲呈現的,往往是角色或事件生成的過程與原因,如果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那麼在那風起雲湧亦或是傾陷塌斜的過程中,總是有人真誠地記錄著,捨不得失掉任何一片綻放或凋零。

        或許是一直以來在文學領域所受到的培訓,於是,在經過了一兩週開啓心靈的舞蹈訓練之後,昨晚的週日團體課我彷彿突然頓悟一般,突破了自己界限——一周前還令我畫地自限的self-consciousness(自我意識:怕自己做錯、做不好、怕自己不懂、怕自己不夠好、怕別人看了會笑,導致恐懼與卻步的核心意識)突然減輕了許多,因為幾天下來一直給自己心理建設「我做得到、我可以的」,突然間就看到成效——在舞蹈的過程中,仿佛可以聽到蛋殻碎裂的聲音,那圍繞在自我周圍的鞏固圍牆,碎下了一地的磚瓦,裡面強韌的生命力,則正一波波的鼓噪著、躍動著,向外界嶄露著無比的強勁力道。


        「恐怖」是老師給我的評語,十幾歲開始跳舞的他,「令人感到恐懼」一向是觀舞者給他的評論,而昨天他對我說:「看到你今天的舞蹈,我總算懂了,為什麼別人總是對我說,看到我跳舞使他們顫慄」,就是那股奔流的慾力、勃發的生命力使人恐懼,深怕一不留神,在你懂得掌控這種力量之前,你就被吸入那突破限囿、並無視於一切的力道之中了。

        繼續舞吧,繼續拓展生命,學習操縱那核心的慾力,突破後再重新掌控自我,最終,我們將會知道怎麼順著生命的海風與洋流,掌舵向一片能讓我自由馳騁的天空。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Drew Jacoby & Rubinald Pronk in Softly, As I Leave You

Drew Jacoby & Rubi Pronk - Softly as I leave you (part 1)

Drew Jacoby & Rubi Pronk - Softly as I leave you (part 2)


最近除了Tango之外,開始了一些不同舞蹈的訓練,融合了Salsa或現代舞等不同舞種的練習——每次和James上private lesson,都有許多即興表演的訓練,——一方面會因生疏自我設限,感到跼促亦困窘,一方面卻又覺得十分有趣,有種豁出去了隨便亂舞的即興,反倒卻能擦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火花。

昨天和前天連上了兩堂private lessons,短短四五個小時,卻有種不斷挑戰自我的感覺:訓練身體要跟得上節奏速度,培養自己舞蹈角色的個性,要能快能慢,能屈能伸,有情感而不是只是機械性的動作,能一教就立即上手、一舉反三,喚醒體內沈睡已久的直覺與野性,要俱有創造性而不是徒然盲從;不僅是從未經過科班訓練的身體要能夠靈活反應,並一步步地加強肢體的韌度(強度與柔軟度和延展性),更困難的是要突破自己心裡的障礙,少點self-consciousness,多點自信,讓身體直覺領導舞蹈動作;與其說這是一種肢體的訓練,不如說它更是一種心靈的磨練,而重點就在於:相信自己,只要相信自己,你就能做得到。

於是今天忍不住搜尋了許多現代舞的影片來看,有些實在是看不懂,略顯沈悶,有些卻真的很美,例如Drew Jacoby & Rubinald Pronk這兩位舞者,就是今天搜尋到的舞者中我最喜歡的,這支Soft as I leave you無論是編舞或是舞者所呈現出來的舞蹈,都讓我看了十分感動,這隻舞表現很純粹,動作精緻且到位,感情很直接卻不濫情,看了之後心都被擄獲了,非常喜歡 :)

期待...更多新的火花。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Before I die...






UCI的人生計劃:「在我結束人生之前...」。「在我死前,我想要...」:學生們在黑板上用彩色的粉筆寫上了滿滿的人生願望,有人想要找到心愛的人,有人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並在海邊買一棟房子,有人一輩子最想要達成的願望是跳傘,有人則是想要上外太空。粉彩筆描繪出的夢想滿滿的佔據深沈墨綠的佈告欄:有的簡單直接,簡直立刻就可以著手完成了;有的目標遠大,不知此生有沒有達成的一日,唯一清晰的,是大家描繪夢想時的眼神,那才是我們到死前都永不該忘記的神采。

在我死前,我希望能更真正地活著、並且自由地去愛,也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瞭解真實的自己,因為唯有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才有可能真正活出自我,並且真心的愛自己以及他人。



我想除了碩士剛畢業在紐約的那段時間,現在應該也是我生命中最快樂也最精華的時段之一:我努力追尋著夢想,而我現在所過的生活也與夢想中的生活一致——教書,讀書,研究,舞蹈,學習與分享——這就是我一直以來所夢想與追求的目標,何其幸運地,我擁有了一切。

在我死前,我想要持續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而不自我設限,我想要認知並擁抱生命中的差異,我想要繼續過著我夢想中的生活——永無止盡的學習以及享受生命中的改變,我想看見自己及世界每日每日的進化,並知道這永無結束的一日。

UCI Before I Die Project - Before I die, I want to LIVE and LOVE according to my will, and make people know themselves better! Only by knowing oneself can one love and live. 

I really think I'm living one of the best moments in my life now - I enjoy every moment of everyday - teaching, reading, researching, learning, dancing and sharing. This is what I have been dreaming for and pursuing . I want to keep exploring the world without limiting myself or others. I want to notice and embrace every difference in life. I want to live the way I'm living now - keep learning and enjoy changing. I want to see myself and the world evolving day by day without an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