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annibalis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annibalis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食人的道德體系與社會

等級制度—中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食人、板塊式階級文化結構、群體暴力,《吶喊》與《狂人日記》兩段重要的段落
〔此篇重要〕

“仁”: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遮羞布
道德體系空洞化——真假、善惡、美醜界限模糊,當社會越趨混論之時,中國式的道德體系及陷入全面的崩潰(《酒國》揭示的就是這樣的模糊界線與體系崩潰)
〔請再閱讀:德勒茲's time: circuitous temporality of repetition and eternal return〕

中西文化中的“人”是如何不同的?
蘇格拉底的「認識自己」與孔子的「遠離自己」

華人文化傳統中的惡性循環
「專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權時無所不為,失勢時即奴性十足。」、「做主子時以一切別人為奴才,則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這是天經地義,無可動搖的。」主子/奴才的兩面嘴臉,成了魯迅筆下的「阿 Q 相」。這種阿 Q 相,存在每一個華人的心中(註16)。

學運評論
總評陳文茜現象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London!
















Just booked the ticket - OMG I am going to King’s College London to present a paper on cannibal modernism next month!!! This will be my first time in Europe - so unreal.... 倫敦!!!!!(我不敢相信我可以對你說)一個月後見!! 

雖然我看起來天天都很歡樂,不過那是因為標準射手座報喜不報憂的天性,拎北其實還是有在工作的! XD 八月底的時候,倫敦國王學院接受了我投的paper,中間經過一連串的詢問猶豫溝通協商(參加一場國際會議所費不貲啊),就在剛剛,我終於下定決心訂下了11/5-11/17的機票了。

所以故事就是...下個月初,我要去倫敦發表paper,然後待在張順家將近兩週,準備倫敦走透透啦,拎老師好期待呀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噢因為這樣所以我今年就回不了台灣了XD 機票立刻噴光...Orz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Mourning or Melancholia: Introjection versus Incorporation," N. Abraham and M. Torok.


N. Abraham and M. Torok. “Mourning or Melancholia: Introjection versus Incorporation,” The Shell and the Kernel: Renewals of Psychoanalysis. Chicago & London: The U. of Chicago P, 1994.

「我們吞食自己所失去的愛戀客體,這意味著,我們拒絕哀悼〖自註:因為哀悼意味著承認失去〗...。合併/併入就是拒絕向內投射失去的東西(?)。

以文字填充空虛的嘴巴,就是內投射的初始形態,因為〖在主體的心目中〗文字可以代替母親的存在。失落的客體〖母親〗以及空虛的嘴巴,都化形成文字;將慾望、痛苦、狀況都內投射,意味著將他們都以語言疏導進空乏之嘴的共有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以象徵的方式來看的話,食物的攝取會成為內投射的狀態:在口中,由食物至語言的通行,假定了「以『自我認知客體(是主體還是客體?)缺席』取代『客體存在』」這種成功的替換。語言以再現補償了缺席,以「象徵性形態給予存在」的方式補償了缺席〖面對缺席,主體利用語言文字塑造了象徵性地「存有」〗,也因此語言只能在「空乏之嘴的社群」中被理解與分享。

而內投射introjeciton與合併吞入incorporation最大的差異,則出現在文字無法填補主體的空缺,而想像因此注入嘴中的時刻。在合併通入incorporation之中,「曾經失去過愛戀對象」這個事實會被否定;吃下屍體殘骸這個行為,象徵著內投射失落客體的不可能性,以及這個失落已經發生的事實。不能說的話,無法召喚的事件場景,不能落下的眼淚——任何事物都會和造成失落的創傷一起被吞嚥,被吞嚥、並且保存。

無法表達的哀悼在主體之中樹立了一個秘密的墓穴,自那些話語、場景、情感的記憶中重建,以及與失落的客體相關的人事物,都被活埋在crypt之中。

合併吞入incorporation幻想最重要的面相,不在於它對食人階段發展的指射,而在於其對於象徵譬喻性言語的廢除。